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目录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李劼人:旧趣味通达新生活 ——重审关于“中国左拉”的判断
  • [摘要]“中国左拉”是郭沫若1937年对李劼人的著名评判,这一评判流行了八十余年,一度成为我们对于李劼人的权威称谓。但是这一评判本身却不无误读,它单方向突出了作家创作的西方渊源,却忽略了李劼人更为深刻的精神特质——在承袭了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基础上的创新。严格说来,李劼人是通过对“旧趣味”的提炼实现了对现代新生活的表达,这种因旧而新的文学模式有别于相当多的现代作家,应该成为我们认真总结的现代文学的另类路径。
  • 作者:

    李怡

  • 全文[ PDF 1688545.0 KB ] 2023.12(3)  共有 143 人次浏览
  • 《沉沦》阅读史与制造“文学青年”
  • [摘要]《沉沦》曾引发阅读热潮,促进了文学的代际更替以及新的阅读主体的产生。郁达夫在《沉沦》中创建了“文学青年”形象,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加以演绎与示范,而读者也将身份认同交由文学阅读来代理、筹划。《沉沦》开启的郁达夫接受与流行史,在阅读伦理、写与读的交互方式等方面,浮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浪漫主义影响下的阅读教化也塑造出崭新的主体造型与身份认同。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在合力将一类新型青年形象与感性经验托举出历史地表之时,郁达夫与其读者之间有着复杂又有趣的互动合作。
  • 作者:

    金理

  • 全文[ PDF 1737041.0 KB ] 2023.12(3)  共有 147 人次浏览
  • “逃避自由” ——《礼拜六》言情小说与现代情感结构转型难题
  • [摘要]《礼拜六》是研究现代情感结构转型难题的极佳个案,其早期小说延续了“以情至性”的古典言情传统,但在民初时变影响下,“情”“性”分裂,儒家情感结构逐渐失效。1921年《礼拜六》复刊后,开始接受五四新文学的“情”“欲”社会化,转向启蒙情感结构,但仍有旧的“定情人”立场,逃避自由,恐惧“自由恋爱”的流动性。也正因此,横跨两个时代的《礼拜六》就挑战了既往研究的进化论和断裂论思维,呈现了现代情感结构转型的复调多歧。而要想解决现代情感结构的不确定性难题,需要从“浪漫之爱”转向吉登斯所言的“纯粹关系”。
  • 作者:

    邓瑗

  • 全文[ PDF 1680532.0 KB ] 2023.12(3)  共有 117 人次浏览
  • 皖南事变与《北中国》 ——试探萧红40年代作品的政治性
  • [摘要]萧红的《北中国》是一部回应皖南事变的作品,此前研究大都指出了这一关联,但未就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做出解读。《北中国》对皖南事变的回应,离不开香港在中国舆论场域中的特殊位置,也得益于这一时期萧红与关内东北流亡群体的亲近。《北中国》创作所体现出的“东北立场”,源于东北议题在抗战时期舆论场域中含义的变化,折射出了关内东北流亡群体共有的情感结构。而小说呈现出的“回忆诗学”面貌,代表了萧红以个人经验努力消化现实的努力,也意味着此时并不存在一股历史力量能够帮助萧红获得新的“远景”。
  • 作者:

    刘东

  • 全文[ PDF 1679650.0 KB ] 2023.12(3)  共有 91 人次浏览
  • 烈士精神、乡土经验与台静农的革命路径 ——兼及鲁迅对台静农的影响问题
  • [摘要]学界常分别从乡土和革命的角度研究台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对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重视不够。通过对台静农《地之子》《建塔者》等早期作品的整体阅读,可以发现,烈士精神贯穿于台静农的早期作品,带有社会革命和思想革命的双重视野。烈士精神是对20世纪20年代中期国民革命的呼应,又生成于20年代中期再起的思想革命、弱小民族解放等多重思想脉络,具有思想史意义。台静农对烈士精神的书写,既受到都市革命的刺激,也源自个人的乡土经验,通过将思想革命纳入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议题之中,综合回应乡土中国在思想伦理和社会结构上的双重变革。还从方法和结论上回应台静农受鲁迅影响的问题:鲁迅推动的社会批评和思想革命,是台静农思想生成的历史语境,但不是其思想的终点;台静农观看乡土的内部视角,对革命文学和社会革命的即时响应,生成了其独特的思想和革命视野。
  • 作者:

    刘奎

  • 全文[ PDF 1683720.0 KB ] 2023.12(3)  共有 71 人次浏览
  • “为艺术”即“为人生” ——唯美主义与“美育代宗教”的传播
  • [摘要]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后,部分人理解为“以美为宗教”,而后者是唯美主义所持观念。20世纪20年代,“美育代宗教”与唯美主义传播存在交叉与融合,不仅“美育代宗教”唯美化,唯美主义话语也倾向“为人生”。与此相关,部分文艺论既认为艺术有独立、至高的价值,又希望艺术不局限于自我完善而作用于社会人生。“唯美”非指个人生活脱离现实、沉浸于艺术而不顾道德,而是将与现实保持距离的艺术作为生活调剂。20世纪20年代初期文艺慰藉话语的流行与“美育代宗教”及与其混合的唯美话语有关,由此,新文学“为艺术”与“为人生”的流派划分在最强调二者的20世纪20年代初期反而最不具二元意义,二者共同构成超越并改造现实的济世理想及实践。
  • 作者:

    陈雨泓

  • 全文[ PDF 1775976.0 KB ] 2023.12(3)  共有 118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