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民族演剧体系的探索中创建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
——20世纪3...
- [摘要]20世纪30至60年代,中国话剧在民族演剧体系的探索中,形成了以现实主义为主导、以借鉴斯坦尼体系和继承传统演剧遗产为两翼的发展框架,并酝酿、催生出“北京人艺”这一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从而为中国话剧演剧学派的多元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梳理与探讨该阶段借鉴斯坦尼体系、“建立现实主义的演剧体系”、继承传统演剧遗产等相关问题的宝贵经验,阐明此三者在民族演剧体系、中国话剧演剧学派探索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可以得出结论:建立民族演剧体系与创建中国话剧演剧学派均为中国话剧演剧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必然结果;该阶段的探索成果也昭示了,向传统戏曲为代表的民族艺术文化汲取营养是中国话剧演剧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 张华
-
全文[ PDF 1736943.0 MB ] 2023.4(12):16-25 共有 237 人次浏览
|
|
- “革命文学论争”与无产阶级戏剧的生成
- [摘要]“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戏剧长期为学界所忽视,这可能恰恰遗漏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戏剧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层互动与融合生成。通过挖掘史料,可以发现,倾向于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已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强调戏剧的“价值问题”与党派立场,在对“民众戏剧”的“弃扬”与深化基础上着手构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理论,并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叙述范式及政治美学。因而,考察太阳社、创造社等关于无产阶级戏剧的批评话语、理论构想和文本实践,既能拓展“革命文学论争”版图,使戏剧史上悬而未决的无产阶级戏剧生成问题得以正本清源,又能深化戏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 焦欣波
-
全文[ PDF 1727935.0 MB ] 2023.4(12):26-34 共有 232 人次浏览
|
|
- 出入中西,熔裁新旧
——欧阳予倩《宝蟾送酒》与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戏...
- [摘要]京剧红楼戏《宝蟾送酒》是欧阳予倩在新文化运动发轫之时戏曲改革的代表作。当时的欧阳予倩具备西方戏剧素养,但尚未被“全盘西化”的激进思潮同化,因此《宝蟾送酒》实现了西化的新思想、新文体与传统的旧技艺、旧风格的熔裁融合,既实践了“西体中用”的戏曲现代化新路,又呼应着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同时得到新派知识分子和传统戏曲观众的双重认可。《宝蟾送酒》自1916年推出后三十年间在上海各大剧场盛演不衰,留下累计演出超过2000场、一年演出超过300场的传奇记录,被同时代花旦演员纷纷效仿,但在传播中出现主旨迷失的情况,昭示了新旧文化间的纠缠与张力,标志了现代化进程的真实轨辙,为当下戏曲改革乃至整个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 刘汭屿
-
全文[ PDF 1793218.0 MB ] 2023.4(12):35-44 共有 245 人次浏览
|
|
- 从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的戏曲跨文化传播看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路径
- [摘要]梅兰芳20世纪30年代的公演舆论营造了一个中外言说的交流场域。中方的舆论宣传既影响了西方的评论话语,本身也是对传统戏曲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1930年访美期间,胡适通过“原始文化”的思想潮流迎合西方对古典传统的“浪漫化”憧憬,但受制于西方中心的二元结构,戏曲终被赋予“异国情调”的“他者性”想象。针对这一情况,1935年,张彭春将戏曲的“程式化”特征阐释为“由共性见个性”的“审美化”过程,并类比西方的“先锋戏剧”,将“非写实”的戏曲程式从“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延伸为“普遍性”的世界趋势。这一过程使跨文化交流的标准从二元的东西、古今之别转向共通的心理、学理基础,也烛照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路径。
- 郭超
-
全文[ PDF 1774506.0 MB ] 2023.4(12):45-52 共有 197 人次浏览
|
|
- 形式的破裂
——《伤逝》的“文体混合”与鲁迅的“杂文自觉”
- [摘要]《伤逝》做于以“杂文的自觉”为标志的鲁迅文学风格的转折期,其叙事结构的文体混合特征,为杂文观念和手法对小说形式的征用提供了清晰有力的说明。就贯穿整部作品的杂文思维与杂文写作原则之坚定和强硬而言,“故事”或“虚构”在此是一件并不合体的外衣。因此《伤逝》或可被视为失败的小说。但就鲁迅对近代主体的正当性及其孱弱或“滑稽”特征的微妙而严厉的处理而言,《伤逝》却通过自身形式的破裂,在“高于”小说的层面上,把握并呈现出新文学及其社会现实的内在矛盾与复杂性,彰显出以杂文为本质的、作为“写作”的鲁迅文学的穿透力与感染力。
- 张旭东
-
全文[ PDF 1749170.0 MB ] 2023.4(12):53-62 共有 359 人次浏览
|